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
據前幾年對幾所大城市在校學生調查,心理和行為問題小學生約占13%,初中生約占15%,高中生約占19%,大學生約占25%。1992年我國“首屆全國危機干預暨自殺研究會”傳出信息,全國每年死于自殺人數達14~16萬人,每天約400人,學生占1/4,大學生居多。有位教育工作者對北京16所高校的調查表明,近幾年,在本科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學的人數占因病休學總人數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學的人數占因病退學總人數的64.4%,均居首位。這些調查數據說明,大學生確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不僅直接影響他們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還將對他們畢業(yè)后的敬業(yè)、樂群、修養(yǎng)和幸福造成不良影響,影響到他們對社會的適應,影響到他們對社會作出他們自己應有的貢獻。因此,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關注每一個學生心理世界和人格成長,確保他們能夠以堅強、開朗而健康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走向成熟,這是時代賦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重托。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種各樣的,包括個體的外界因素以及個體的心理素質等。
1.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日益加快,競爭的加劇,信息量急劇膨脹,人際關系也隨之日益復雜化;加上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們的思想觀點、心理和行為受到巨大沖擊和壓力,尤其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尚未穩(wěn)固形成,心理發(fā)展尚未完全成熟,前途未定時期更容易產生困惑、迷惘、緊張、焦慮和無所適從。此外,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也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的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等與心理疾病的發(fā)生也有著密切聯系。如:某高校的女大學生,她的父親是一位正直老工人。其父一次又一次向上級反映單位領導的貪污問題,但檢舉信都落到這個單位負責人手里,單位負責人下令其父親停職反省。該生氣憤之下,決心寫一部小說來抨擊社會上的丑惡現象。隨著采訪、收集材料,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使她越來越失望,心理脆弱的她自殺了。在她留下的遺書里有這樣的話語:“面對嚴酷的現實,我怎么這么難受,我無法忍受……我要逃避……到那‘公平快樂’的天堂里去?!?/p>
2.學校因素
教育體制的改革使“60分萬歲”成為歷史,現在的考試成績往往與大學生的升學、就業(yè)等緊緊聯系。面對激烈的競爭,繁重的學習任務,門類眾多的考試,許多大學生感到緊張、擔憂、焦急,引起心理問題。如:某高校一名女大學生在一次心理講座時向主講老師遞上的條子中,毫不掩飾地流露這種挫折感:“真沒想到這大學簡直比地獄還恐怖!接連七八個小時還畫不完的制圖作業(yè)和其他各種多如牛毛的習題,令我疲憊不堪;每天不超過6小時的睡眠讓我頭昏眼花;我想哭、想笑,簡直快瘋了?!毙@環(huán)境,如學校的教學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不當,管理方法不妥,娛樂條件缺乏等等都可能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另外教師心理素質的好壞,人格的完善與否,教學能力的高低,責任心與進取心的強弱,尊重教育心理學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程度等,對學生必然產生不同影響。
3.家庭因素
如父母的離異,單親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態(tài)度,教養(yǎng)方式,家庭經濟狀況,多代人同堂等,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影響。如《楚天都市報》2004年7月15日披露:湖北某縣,有一高材生嚴××,8歲上中學,13歲便以高分考進大學,17歲又考取中科院碩博連讀,現在21歲。2003年7月,他卻從中科院肄業(yè)回家,連碩士學位都沒拿到。這個智力卓絕的“神童”,生活自理智力上還不如個十來歲的孩子。從小時候開始,他就被嚴密地“封閉”起來讀書,其母親不容他有其他“非分之想”,使他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最終讓他失去了在中科院繼續(xù)深造的機會。
4.個人因素
人格不完善。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發(fā)展缺陷。常見有自卑、懶惰、拖拉、粗心、魯莽、急躁、悲觀、孤僻、多疑、抑郁、狹隘、冷淡、被動、驕傲、焦慮、自我中心、敵對、沖動等是造成心理障礙或精神異常的一個重要因素。如:1991年11月1日,盧剛,這位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在美國依阿華大學學習期間,由于未獲得該校D.C斯普根特1000美元的論文獎,開槍打死與該論文獎評比有關的6人后,開槍自殺。
他性格內向、孤僻,在美國找工作不太順心,把精力全部放在論文獎上,他認為這獎該他拿,然而結果事與愿違,就由怨、恨、嫉妒轉向報復、攻擊。
5.重要的喪失因素
喪失即失去。大學生中經常出現喪失,主要是:人際關系的喪失,如失戀、斷交、親人亡故、榮譽喪失以及自尊的喪失等。無論什么喪失,都會造成心理負擔,產生心理壓力,嚴重時會形成心理障礙。
怎樣來營造積極和諧教育氛圍呢?
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需以健康的心理作為精神基礎,而健康心理的獲得除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外,還需給他們營造一個積極和諧的氛圍。
6.改善社會大環(huán)境
第一,加快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的改革步伐。這是社會大環(huán)境優(yōu)化的重要保證和基本條件,并為其他方面的優(yōu)化奠定扎實的基礎,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氛圍和提供正確的依據。
第二,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營造積極和諧的社會生活氛圍,使大學生在其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和啟迪,進而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進一步消除社會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只有當社會的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得到堅決制止,對大學生的理論教育才會有堅實的基礎。
第四,堅持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為優(yōu)化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條件。
7.優(yōu)化學校小環(huán)境
其一,重視優(yōu)良校風的培養(yǎng)和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在學校發(fā)展、學生成長和整個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特殊作用,即熏陶作用、凝聚作用、促進作用和約束作用。
要培養(yǎng)良好的校風,必須開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學生黨校,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濃厚的政治上進、思想進步的好風氣,這是形成優(yōu)良校風的基礎;建立嚴格完備的紀律機制,這是形成優(yōu)良校風的必要保證;廣大教師應為人師表,起積極帶頭作用;努力形成活躍、積極、民主的管理氛圍,激發(fā)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熱情,這是建立優(yōu)良校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其二,建立良好的校園創(chuàng)新文化環(huán)境。加強新時期大學文化的創(chuàng)新,營造有利于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文化氛圍,為促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學術環(huán)境、管理環(huán)境、園區(qū)環(huán)境以及精神動力和先進文化支撐,這是新形勢下改革與發(fā)展給學校提出的新的要求。校園文化建設既有“硬件”又有“軟件”,內容很多。所謂硬件,就是整潔美好的外部環(huán)境,像校園的建筑、綠化、環(huán)境布置、文體活動等。它的好壞對大學生的行為有一種外在的約束力,迫使其不斷地尋找適合自己的規(guī)范的行為方式;而軟件則側重于思想文化氛圍,如社團活動、討論講座、舞會沙龍、社會實踐、琴棋書畫等等,這對于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豐富業(yè)余生活具有重要的積極的促進作用。網絡是文化環(huán)境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虛擬空間”,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使之成為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新的亮點。
其三,加強學生社團的管理。學生社團對活躍學生思想、為學生提供互相交流、增強了解的機會,起到相應的積極作用。但由于學生社團具有某些自發(fā)群眾組織的特點,如果沒有教師的正確指導,就容易使大學生在其中受到不良影響,造成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亂和認識模糊。因此,有必要對學生社團進行宏觀指導和有效管理。
其四,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他是學生的精神偶像,是對學生人格和心理產生影響的偶像。他必須懂得學生、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同時,他也必須嚴格要求學生。他知識廣博,為人謙遜,注重小節(jié),知錯必改,助人為樂,有求必應,顧全大局,明辨是非,嫉惡如仇,敢作敢為,他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wěn)重、健康的狀態(tài),以影響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8.建設良好的班集體
良好的班集體是塑造個人優(yōu)良品質、鍛煉個人才能和健全理想人格的熔爐,是滿足大學生的各種心理需要,幫助消除不安定感、失落感和憂慮情緒,解除心理壓力,增進心理動力,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基地,是培養(yǎng)集體精神的搖籃。
要建設良好的班集體,必須堅持集體主義原則,提出明確的奮斗目標,形成堅強有力的核心,加強溝通,以增進學生相互理解,積極開展集體活動,以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9.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單元,是個人最早接觸到的學習環(huán)境,凡語言、知識、行動、生活習慣,都從家庭成員身上學起。所以,一個家庭是否具有積極進取、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民主平等的和諧氛圍,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
10.掌握一定的心理衛(wèi)生知識
大學生要增強心理衛(wèi)生意識,學習一些心理衛(wèi)生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衛(wèi)生知識,就等于把握了心理健康的鑰匙,在必要時就可以用來進行自我調節(jié)。這可以說是掌握了心理健康的主動權。
11.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第一,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很多心理活動都與學習有關。研究表明,個體在適度的壓力和焦慮情緒之下,可以提高思考力和機敏度。因此大學生的學習應有一定的壓力,這種壓力對心理健康發(fā)展及學業(yè)的完成是必要的。許多新生入學容易出現兩種傾向:一是覺得苦讀中學這么多年,好不容易進入大學,可以好好輕松一下。于是終日玩樂,不思進取,任時光荒廢過去;二是不太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于是壓力很大,產生高度焦慮,在學習上被動應付。這兩種不良傾向,最終都可導致學業(yè)上的挫折,帶來苦惱及自我否認等心理。
第二,確立合理的生活節(jié)奏。大學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為合理安排生活節(jié)奏,積極參加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在條件。這樣既可調劑緊張的學習生活,又可以開闊視野廣交朋友,發(fā)現自己在各方面的潛力,增強與他人相處的經驗,從而經常體驗大學生生活的快樂。
第三,注意用腦衛(wèi)生。大腦是心理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過度的疲勞、緊張,較長時間的高度興奮、強烈刺激,都會引起腦功能失調,要恢復失調的腦功能,頗為費時費力。
12.保持健康的情緒
情緒對于心理健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幾乎每一種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緒上的表現,穩(wěn)定而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使人心理開朗,輕松安定,精力充沛,對生活充滿樂趣與信心。相反,如果一個人情緒波動不穩(wěn),患得患失,喜怒無常,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中,而自己又不會調節(jié)和控制,會導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機,甚至精神錯亂。首先應學會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既不要壓抑自己,也不要放縱自己。其次對于宣泄情緒,要學會幾種自我疏導、自我排遣的方式。如:宣泄方式、調整機體平衡方式、傾訴方式、情感支持、轉移方式、幽默等。
1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去愛
建立良好而真誠的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途徑。
實現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豐富營養(yǎng)的,最重要的營養(yǎng)就是愛。愛除了通常意義上的男女愛情之外,諸如眷戀、關懷、惦念、安慰、鼓勵、幫助、支持、理解等等,都可歸為愛的范疇。而這些都可以從良好的人際關系中得到,并且又使人際關系更為和諧。
大學生的友誼往往是深刻而持久的,它可以成為大學生感情的寄托,可以增加歸宿感。而且,去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又能促使自己擁有博大的胸懷,從而大大增加生活、學習、工作的能力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危機感,這是人們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因素之一。
14.保持適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不斷調整目標和行為
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大學生們這種成功欲望更為強烈,但每個人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握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可行的奮斗目標。保持適中的自我期望水平,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也不可輕易地否定自己。太容易得手的事,沒有挑戰(zhàn)性,不能使工作者產生成就感:太困難的事,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自然也無浪費精力的必要。只有在成功與否的機會各占一半時,工作效率的興趣最高,也就最能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若動機和行為經一再嘗試,仍達不到成功時,就應學會調整目標或改變行為方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爭取獲得成功。
15.學會自娛
大學生如果能注意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業(yè)余愛好,進行多方面的自我娛樂活動,就可以在寂寞孤獨、煩悶憂郁時,通過自我娛樂緩解內心的壓抑,這對心理健康是極有好處的。
和諧教育思想是以尊重、關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學生為前提的,在我國的素質教育中滲透和諧教育思想,和諧教育思想與全面發(fā)展教育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學校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心理健康,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營造積極和諧的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