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人生信仰及其影響
一、人生信仰的涵義及特征
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思想、學說、主義、乃至宗教教條的信服或尊崇,并以此作為自己精神的寄托和行動的指南。它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它與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人類對社會認識實踐的逐步加深和發(fā)展,人類社會已經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學說、主義、思想,因此人類的信仰在形式上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人類的信仰雖然是五花八門的,但其實際上只有兩類。一類是科學的信仰;一類是非科學的信仰。
信仰,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它具有以下幾種基本特征:
信仰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信仰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它與政治、哲學、道德、藝術等社會意識形態(tài)一樣,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同,決定了信仰在不同歷史時期有所不同。例如中國原始信仰中的從自然信仰到圖騰信仰再到祖先信仰的歷史發(fā)展。在階級社會里,人們的階級地位不同,他們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其信仰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階級的烙印。
信仰具有多樣性和可變性。人們的經濟地位不同,世界觀、人生觀不同,他們的信仰也會不同。有的人信仰唯心主義,有的人信仰唯物主義;有的人堅信科學,有的人卻相信神學;即使是宗教信仰,也還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猶太教、印度教之分。各種不同的信仰,體現(xiàn)了信仰的多樣性。人的信仰來源于對世界的認識,與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密切相聯(lián)系,隨著人們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的不斷深化,人們的信仰也發(fā)生著變化。因此,信仰具有可變性。
信仰還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tǒng)一。信仰是人的一種意志品質,是人們對某種思想、主義、學說和理論的尊崇,是主觀性的。但它又不僅僅是主觀的東西,必然要在行動上表現(xiàn)出來,即思想要見之于行動,主觀和客觀相統(tǒng)一。無數(shù)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如我們熟知的夏明翰、劉胡蘭、江姐、雷鋒、朱伯儒、張海迪等等,他們就是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對信仰的追求,實現(xiàn)了主觀與客觀的完美統(tǒng)一。
二、人生信仰的形成
關于信仰的形成,許多哲學家、思想家都曾作過論述。唯心主義者認為,信仰是人的一種天賦,是與生俱來的,因而是不容選擇的。德國主觀唯心論者費希特就認為,信仰是人的一種“官能”,是“對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給我們的觀點的一種志愿信賴”。他斷定:“信仰決不是知識,而是使知識有效的意志決斷”。美國的實用主義創(chuàng)始人皮爾士在談到“什么是信仰”時指出,信仰“具有三重特性:第一,它是我們所覺察的某種東西;第二,它平息了懷疑的焦躁;第三,它包含有這樣的意思,即:在我們的本性中建立起一種“習慣”。唯心論者否認客觀世界不依賴于人或人類而存在,用“我們的經驗”來代替“個人的經驗”,并把它看作是外間世界的永久性,因而他們的關于什么是信仰和信仰形成的觀點,歸根到底是不科學的。一些早期的唯物主義者也曾對信仰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作過論述。例如,英國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認為,信仰“是人心底一種堅定的同意”,他指出,信仰和理性不是互相反對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的,信仰需要依照理性的指導來確立。在洛克看來,信仰是建立在人的自覺意識的基礎上的。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人的信仰是可以選擇的,“因此人心的習慣各有不同,有人容易信仰這個,有人容易信仰那個。同一事物,可以感人使他祈禱,換另外一個人,就可以使他嘲笑”,因此,“每人應自由選擇自己的信仰的根據”。當然,這些早期的唯物主義由于其認識的局限和不徹底性,他們關于信仰的論述也必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只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真正提示出信仰的本質及其形成的客觀規(guī)律。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信仰是具有思維的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意志品質,它是在人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是人的世界觀的根本體現(xiàn)和反映。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信仰的形成也同其他思想意識的形成一樣具有階段性,是認識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的深刻融合和高度統(tǒng)一。它起初是對某種事物、現(xiàn)象或者思想、主義的一般認識,然后再進一步深刻掌握它們,得出對被掌握的東西的主觀的、肯定的態(tài)度,并堅信它的正確性,進而形成堅強的意志。最后,經過認識、情緒、意志等過程的深刻融合就形成了堅硬的“合金”——信仰。由此可見,人的信仰決不是憑空產生的,更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人對客觀事實的反映,是人通過自身的需要和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而形成的。
三、信仰對大學生人生的重要影響
信仰影響著人們對某些社會問題的觀念和看法,從某種角度講,信仰是一種態(tài)度。但與一般的態(tài)度相比,信仰是很難改變的,對人們的心理與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人們對某些問題的信仰一旦建立起來,就不論對錯,很難再發(fā)生改變。從影響面上講,信仰往往在意識和無意識兩個層次上對人們產生影響,并且主要以無意識的情感支持為主,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到信仰對大學生人生的影響。
首先,信仰是人生的一種精神需要,它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追求,它能夠引導人確立起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形成強大的精神支柱,支撐著理想的大廈永遠不會倒塌。信仰是力量的源泉、前進的動力,它給人以信心、勇氣和毅力,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一個人如果有了信仰,他就會感到生活充實,精神有所寄托,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或安慰。信仰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成為推動他去從事活動的行為動機,激勵著他把自己的活動引向一定的、滿足他自身需要或社會需要的具體目標。反之,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他就會精神空虛、無所寄托,生活也就會顯得黯淡無光,甚至會失去生活的理想和目標,成為消極頹廢、渾渾噩噩的人。正確的信仰能夠引導青年學生走正人生之路,帶來美好的人生;不正確的信仰則會使人誤入歧途,毀掉人的一生。因此,大學生要使自己的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要想為人類做出盡可能多的貢獻,就一定要選擇符合科學的遠大目標,作為自己終生追求的堅定信仰。
其次,信仰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屬于人的精神生活范疇,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內在需求和動力支柱。人是理性的動物。人不僅是一種物質存在,而且是一種精神存在。人之所以區(qū)別于一般動物,在于人具有超越物欲的精神需求。信仰是人的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所以人不能沒有理想信念,沒有理想信念的人就等于沒有靈魂,沒有靈魂的人就會產生一種空無感、疏離感和價值無根感。而具有“價值無根感”的人精神上就會無所寄托,只能去尋求純粹的物欲滿足,因而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理性的人。大學生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信仰,才有了人生的航標和方向,從而能夠不斷地引領著自己一步步駛向人生的真諦。而信仰的偏差,則會造成個人人生道路和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性錯誤。
最后,信仰不僅對個人追求理想、從事事業(yè)具有強大的驅動力,而且對組織堅強的集體,完成集體的事業(yè)也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共同的目標會產生認同感受。這種認同感就是真正維系整個集體的紐帶,沒有這種認同感就不能形成堅強的集體。那么,用什么力量才能使集體成員具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呢?那就是信仰。任何一個集體,如果有了共同的信仰,就能夠確立起共同的奮斗目標,就能夠煥發(fā)出集體成員的責任心和義務感,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強大戰(zhàn)斗力和生命力的組織,事實上,無論是任何宗教組織還是各種政黨、集團,都是通過建立起共同的信仰和目標來維系的。如果沒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奮斗目標,就不可能產生共同的心理狀態(tài),也就不能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組織就會瓦解,集體就會渙散,戰(zhàn)斗力和生命力就會喪失殆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