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思考(2)
目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環(huán)境和條件,特別是對教師的思想觀念、實踐能力的要求,都不是課程理念本身就能解決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對傳統(tǒng)教育理念、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等方面的重大變革,是課改的熱點和亮點,也是課改的難點。自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教師都以極大的熱情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并在實踐中進行了認真的探索,是多門學科的整合課程,是對課程的“四級開發(fā)”課程,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價值層面、操作層面以及技術層面的問題。
(一)問題思考
1.綜合實踐活動與過去開設的活動課是一回事嗎?
1992年以來,活動課的研究和實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過去開設的活動課還是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xiàn)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并滲透信息技術教育,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倡導基于課題的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交往性學習,強調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觀點:追求綜合、立足實踐、注重活動、自主選擇、合作探究。
2.新教材中已經安排了許多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為何還要單獨設立這門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與學科課程有著本質區(qū)別、相對獨立的一門新課程,它與其他學科課程具有等價性與互補性。
學科課程中的綜合性實踐學習活動,是在特定的學科知識體系學習中展開的,往往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征。
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注意引導和鼓勵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走進科學,而不是讓學生局限在書本里、課堂里、學校里。
觀點:回歸生活,不能將學生永遠禁錮在文本世界中。
3.沒有大綱與教材,綜合實踐活動課怎么教?
綜合實踐活動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是學生從做中學而進行的經驗重組的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fā)與實施的。教師和學生既是活動方案的開發(fā)者,又是活動方案的實施者。如《愛吃的水果》和《美化校園》。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本質特征是生成性。它有計劃,但卻沒有固定的框架,它的目標、內容、主題、成果都是在動態(tài)中變化和生成的。問題和課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紐帶和載體,而問題和課題必須由學生自己提出、自己展開研究。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由過去的教材是學生的整個學習世界轉變?yōu)檎麄€世界都是學生的學習教材。
觀點:綜合實踐活動賦予了師生最大的自主權,是最能煥發(fā)生命活力的地方。
4.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發(fā)揮作用?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領導者和評價者。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在不斷成長,他們是有差異的獨立個體,同時又是有潛力的、有活力的生命主體和學習主體。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家長是等待開發(fā)的巨大教育資源。相信他們,依靠他們,你會得到意外的驚喜!
教師——營造學習氛圍,提供學習條件,協(xié)調人際關系,調控學習過程。
教師——樹立終身學習、團結協(xié)作的觀念,努力提高對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規(guī)劃能力和設計能力。
教師——秉持多元價值標準,尊重每一個兒童個性的獨特性與具體性,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僅僅面向少數(shù)“尖子”學生。
教師——積極挖掘有效的教育資源,爭取社會支持。
教師——忌包辦代替。
教師——忌放任自流。
教師——忌求全責備。
觀點:創(chuàng)造力不是教出來的,實踐活動才是創(chuàng)新的搖籃。
5.綜合實踐活動課開設的意義是什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自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每周平均3課時),是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指導綜合實踐課程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
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新設一門課程,而是對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戰(zhàn),它將是中國基礎教育有史以來最深刻的革命性變化。
綜合實踐活動既重視學生的個體生活需要也重視學生的社會生活需要,使學生的個性需要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互相依存又相對獨立。
觀點:能使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統(tǒng)一。
6.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應注意哪些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間安排,應做到靈活機動,有分有合。課時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固定與彈性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則,精心組織,精心安排。當活動需要走出教室、到大自然或生產現(xiàn)場去的時候,除事先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外,還應制定組織和行政措施,對可能會發(fā)生的安全問題要有預置措施,防止事故的發(fā)生。
當室內活動涉及電源、火源、可燃物質和某些化學藥品的時候,應事先向學生傳授操作規(guī)程、明確具體要求,以杜絕因“誤操作”和“誤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
要嚴格禁止組織學生到災區(qū)、疫區(qū)、嚴重污染區(qū)以及其他危險地區(qū)開展活動,遇有危及安全的變故發(fā)生時,應當機立斷,采取應急措施,直至終止活動。
觀點:教師的責任不是送學生一程,而是要關心學生的一生。
(二)現(xiàn)狀分析
教育行政層面:缺乏宏觀決策和規(guī)劃,如誰來管理?誰來監(jiān)督?誰來評價?
教育研究層面:缺乏專業(yè)引領和研究,如怎樣開發(fā)資源?怎樣指導研究?
學校層面:缺乏周密計劃和安排,如誰來計劃?誰來支持?誰來實施?
教師層面:缺乏系統(tǒng)培訓和學習,如學什么?干什么?怎么干?
此外,還應做家長層面、學生層面等其他層面的分析。
(三)教學原則
①自主性原則:
體現(xiàn)一個“探”字,引導學生自由地、主動地去探究問題。
②實踐性原則:
落實一個“動”字,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多動腦、多動手,動而有導、有序且有得。
③趣味性原則:
突出一個“趣”字,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樂趣。
④開放性原則:
提倡一個“放”字,讓學生在活動的基礎目標上放開想、放開做。
⑤發(fā)展性原則:
做好一個“發(fā)”字,讓學生有變化、有收獲、能起步,為將來成才服務。
⑥合作性原則:
講究一個“合”字,不是讓學生“合坐”,而是要讓學生自主合作,解疑、探疑、創(chuàng)新。新課程教學哲學:合作不是合坐;創(chuàng)新不等于標新;開放不等于放開。
(四)推進策略
①與學校特色融合;
②與學校課題掛鉤;
③與常規(guī)工作接軌。
(五)操作策略
杜威:學習者為中心,做中學。其教學程序為:情境—問題—資料—假設—檢驗。
教學流程:
選擇課題—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動手實踐—觀察記錄—解釋討論—得出結論—總結評價。
①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誘發(fā)探究動機;
②悉心規(guī)劃過程,繪制活動藍圖;
③全程參與指導,激勵合作創(chuàng)新;
④提供展示舞臺,分享成功快樂。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