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藝術是教師本人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價值定向在教學領域上的結晶。教學藝術具有高效果功能,即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在較少的時間內學到較多的知識,充分發(fā)展其認識能力;教學藝術還具有高激勵功能,它能有效地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激發(fā)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學藝術還具有審美功能,它能引起學生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審美情操,凈化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德能力。下面介紹幾種主要課堂教學藝術。
1.課堂教學的風格
課堂教學的風格,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種是“質樸”的風格,另一種是“表演”的風格。前者主張教學要深沉含蓄、自然不做作,多以簡練、明白和嚴密的邏輯論證取勝;后者則主張熱情奔放,善于表演,多以主動活潑和俏麗清新的形象贏得學生。在實際教學中,這兩者不是截然分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相互轉化的。全無表演或全是表演的教學風格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絕大部分情況是介于這兩者之間,或有所側重,各依距離“質樸”、“表演”這兩個端點的遠近,從而形成各種不同的風格。
一般而言,對于年齡大的教師、高年級的學生、理科的教學內容來說,以選用質樸式為主的風格為宜,而對于年齡較輕、活潑外向的教師、低年級的學生、文科特別是藝術學科的內容,則應以選用表演式為主的風格為宜。
2.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
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是指教學過程中各種可比成分連續(xù)不斷的交替,在時間上以一定的秩序,有規(guī)律地重復出現的形式。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學的密度、速度、難度、重點度、強度和激情度等。
課堂教學的密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質教學任務的程度。這里的質指的是有效信息,其衡量的客觀依據是知識的新舊。一般而言,一節(jié)課傳授的新知識越多,其教學密度就越大。
課堂教學的速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教學任務。所傳授的教學內容既包括新知識的傳授,又包括舊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課堂教學的難度,是指教授和學習者在教學時感到表達、理解、運用等的難易程度。
課堂教學的重點度是指課堂內重要的或主要的教學內容占全部教學內容的比例的大小的程度。
課堂教學的強度,是指教師、學生雙方在單位時間內教授或學習一定難度和一定數量的教學內容所引起的雙方身心疲勞的程度。
課堂教學的激情度,是指教師、學主雙方共同沉浸在教學美感中,溶于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所激起的雙方情感共鳴、情感振蕩的程度。
教學節(jié)奏的取得,可通過重復,高低、強弱的規(guī)律變化,穿插等手段。但節(jié)湊的選擇根本無機械公式可套,教師可靈活掌握,創(chuàng)造性地去運用。如高強度與高激情度,高激情度與高重點度皆可重疊進行。而高密度與高速度、高難度與高速度、高密度與高難度則不宜并行,而應穿插而行,即密度大、難度高,速度宜慢,難度大時密度宜低。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課的開端和結尾一般不宜安排高難度、高密度、高速度的內容。高激情度的內容視教學需要,可以安排在課的開頭和結尾,如果用得好,常能收到扣人心弦和余音繞梁之效;高重點度、高強度的內容在課的開頭應慎用。
3. 教師的語言藝術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傳播知識、發(fā)展能力的重要媒介,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素養(yǎng)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智能的開發(fā),因此,研究教學語言藝術,對提高教學質量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教學藝術角度,對教師語言有以下要求:
①音高適當、音強適中;②通俗易懂、清晰悅耳;③簡練準確、條理清楚;④形象生動、繪聲繪色;⑤抑揚頓挫、節(jié)奏鮮明;⑥流利暢達、富于啟迪;⑦幽默恢詣、妙趣橫生。
如何才能掌握好教學語言藝術呢?下面通過對教學語言的主要因素的分析來說明。構成教學語言的因素主要有:語言的語調、節(jié)奏和個性氣質特點。
(1)教學語言的語調
教學語言的語調,是指語音的高低、強弱,語氣輕重緩急的統(tǒng)一配置。教學語言的語調要求是:語音的高低適度、強弱適中、輕重得當、緩急協調??傊?,語調要和諧,要能與表達的內容相一致,且要富于變化。這樣的語調,有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教師所要傳達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語音高低要適度,一般以坐在后排的同學能聽清為準。語音過高,會增加學生的緊張不適感、師生的疲勞感。語音過低,需要學生一直高度維持有意注意,容易疲勞。教師一直用過低的語音講課,不但后排的學生聽不清,而且會造成一種有氣無力的感覺,影響教學氣氛,造成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教學語言的語氣輕重也要因人、因時而異。課堂秩序井然,語氣不宜大重;課堂秩序嘩然,語氣不宜太輕;表揚、鼓勵時語氣宜輕,批評時語氣宜重;一般講述時宜輕,講到重點、難點時應加重語氣。
(2)教學語言的節(jié)奏
課堂教學語言的節(jié)奏,是指教學語言中節(jié)拍的強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變換,以及句子長短抑揚的有規(guī)律變化。教學語言的節(jié)奏,使教學語言的鮮明性、形象性等特點大大加強,同時也增強了教學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對教學語言節(jié)奏的基本要求是:強弱交替、長短相同,抑揚頓挫。一般而言,課的開頭應短而有疑,短而有趣;課的結尾宜短而有情,短而有味,結尾要求有力的,可優(yōu)先考慮風聲(短音)字結尾。結尾要求有余味的,可優(yōu)先考慮平聲(長音)字結尾。
(3)教學語言的個性氣質特點
教學語言的個性氣質特點,是指個人不同的氣質特點給語言染上的獨特的心理色彩。它會影響到語言的節(jié)奏、響度和速度等,尤其能渲染、改變語言的情感色彩,從而影響到語言的實際效果。
所有的教師,都應該在塑造自己“理想的教師性格語言”上下功夫,自覺地學習運用幽默、鋪墊、夸張、喧染、比喻等技法,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加形象生動、幽默多趣。
4.教師儀容、動姿語匯藝術
儀容、動姿語匯藝術是教學人員借助于儀表、表情、舉止、手勢等手段來傳達感情,傳遞信息的一種非言語通訊手段。這種語匯也是一種具有較高審美價值和感情交流價值的溝通工具。它的基本特征是:可意會而不用言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儀表語匯的優(yōu)雅美
教師的儀表語匯是指教師的外表、穿著等所傳達的信息。
教師的外表、穿著的美學要求是“優(yōu)雅”?!皟?yōu)雅”指的是教師外表要落落大方,衣著要美觀而不妖不俗,要簡樸、自然、整潔。
有修養(yǎng)的教師常能使自己的外表、穿著與“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社會角色相和諧,使外表美與性格美交相輝映。
(2)表情語匯的自然美
表情是在師生交往過程中,師生交流信息時專門呈現的動態(tài)表現,相對儀表而言,教師的表情是一種動態(tài)的無聲語匯。它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信息,是一種重要的信息源,是師生心理接觸交流的重要的“外顯點”。教師親切自然的表情,常會幫助教學取得較大的成功。因為它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情緒,而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的產生,又有助于興趣的增加、注意力的維持、記憶的增強、理解的加深,從而收到較好的整體效果。
(3)眼神語匯的神韻美
教師的表情語匯除表現為面部肌肉發(fā)生變化外,還集中反映在眼神上。通過眼神,師生之間有效地交流大量的情感信息。
教師不僅要研究自身的眼神,還要讀懂學生的眼神語匯,以便及時取得有效的反饋,調整教學進程。一般來說,教師應善于將學生的視線引向自己,也就是說,教師應成為全班的視覺中心。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的大腦產生最適宜的興奮灶,而且可使教師診斷出學生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以及教學中的各種反應。優(yōu)秀的教師能從學生的眼神語匯中了解到很多真實的東西,從而為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
(4)舉止語匯的從容美
教師的舉止,主要指教師的舉動和動態(tài)的身體姿勢,如手勢、頭姿、步態(tài)等。舉止是一系列動作的總和。這些動作用來傳達教師一定的心理狀態(tài)和要交流的信息內容。
教師舉止主要要求是從容。教師舉止的審美標準是從容大度,因為從容大度既是一種美,又蘊含了一定的教育價值。從容大度是指教師的舉止要從容、安詳、輕柔、大方。教師舉止從容,學生感到踏實、安全;教師舉止安祥,學生感到充滿信心;教師舉止輕柔,學生感到親切;教師舉止大方,學生感到舒適自然。反之,教師舉止忙亂、笨拙、粗魯或妞妮作態(tài),學生就會感到憂慮、慌亂、懷疑、不安。對教師而言,手勢又是最重要的語匯之一。
5. 教師組織教學的藝術
組織教學的藝術,是教師在課堂中,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的,而采用一系列創(chuàng)造性的、充滿美感的協調、控制法的職業(yè)本領。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藝術:
(1)組織課堂開端的藝術
上課開好頭,是一節(jié)成功課的良好開端。課的開頭有多種,或以情入,或以理入,或以“操作”入。
①以情開講
教師應精神振奮,感情飽滿地走上講臺,由于師生間存在雙向交流的情感活動,由于情緒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同時也由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往往是效法的楷模,所以教師富有生氣的樂觀情感的自然流露,對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使學生也能精神振奮、情緒飽滿。
②以靜導入
教師經常會遇到剛上課時教室比較混亂,當班上群情激動,一片嘩然時,教師此時應采用“以靜導入”的方法,這樣可以達到以靜制動的效果。
③以知導入
可以以舊知入和以新知入。當教師以舊知入時,直接聯系本課要講的內容,使學生通過復習舊知,激起對探索新知的渴求,并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運用;若教師以新知入,此時教師可開門見山,一開講就點明該課主題,提示重點、難點,以引起學生注意,也可以從課題直接導入課文。
(2)課中組織教學的藝術
①“應激”的藝術
教學中,教師經常會遇到“偶發(fā)事件”。例如,好端端的課堂,一學生突發(fā)怪聲;正在演示CAI課件事,教室突然停電;回答問題時,一學生戲作鬼臉……這些偶發(fā)事件,如果處理不好,都可能會引起一片混亂,嚴重干擾教學。當偶然事件發(fā)生時,教師應憑足夠的教育機智,冷靜鎮(zhèn)定地進入“應激”狀態(tài),巧妙地處理這些偶發(fā)事件。
在遇到“偶發(fā)事件”時,教師應針對不同情況作出不同處理,具體處理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有冷處理、溫處理、熱處理三類。
所謂冷處理,即教師對學生的惡作劇等偶發(fā)事件,可采取冷靜、冷落的方式。冷靜的方式,是指教師面對偶發(fā)事件,見怪不怪,泰然處之,這一方式一般用于學生的惡作劇上,表現為不驚奇、不慌亂、不追究、不批評,而是采用一種寬容的教育態(tài)度,然后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發(fā)散、換元、轉向的教育機智。所謂發(fā)散,就是教師要善于將全班視線的焦點從鬧惡作劇的學生“發(fā)散”開,避免使這一學生再成為注意的“熱點”;而換元,就是教師巧妙地將學生惡作劇的形式,變?yōu)橐环N教育的形式;轉向,即教師用新穎別致的方式,將學生的注意中心引到教師所安排的方向。
所謂溫處理,就是教師對于因為自己疏忽、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如課件中有錯別字、發(fā)音錯誤等所引起的學生哄笑、騷動等現象,應態(tài)度溫和地承認失誤,并順其自然地過渡到原教學進程的軌道。
熱處理即教師對一些偶發(fā)事件乘熱打鐵,或正面教育或嚴肅批評。如正在上課時,窗外一陣狂笑聲傳來,室內也被誘發(fā)出哄堂大笑,教師即可借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再趁機巧妙轉人正題。再如個別學生嚴重違反課堂紀律或屢教不改,此時應予以嚴肅批評,但應注意不應為此花費太多的時間,還要注意避免“頂?!爆F象的發(fā)生。
②處理“問題行為”的藝術
處理“問題行為”有多種方式方法,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具體方式方法有以下幾種。
給予暗示:學生上課交頭接耳,教師可用目光頻頻遞送信號;學生偷看課外書,教師可輕輕從他身邊走過,這些都是給予暗示的具體作法。
正面教育:當暗示不靈時,教師也可采用反話正說的方式,堅持正面教育,通過激發(fā)學生的自尊心使其更加自覺地遵守紀律。
提問同桌:當有的學生看課外書籍時,如果教師直接提問該生,一方面可能使該生驚惶失措,增加焦慮,另一方面可能會使該生的回答牛頭不對馬嘴,從而引來哄堂大笑。這時,教師可請該生的同桌或緊鄰的同學口答問題,以示警醒。
使角幽默:當課堂氣氛不熱烈,學生發(fā)言不踴躍時,教師可用一兩句幽默得體的話語,可使課堂氣氛轉向活躍。
嚴肅批評:教師在使用上述各種方式都無效時,教師可重申紀律,曉以利害。教師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可直接、嚴肅地批評違反紀律的人,以教育大家。但課后一定要找該生個別談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導之以行。這樣,一方面可使教育工作做到實處,另一方面也可使學生心悅誠服,避免了不必要的對立情緒。
(3)組織課結束的藝術
課的結束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質量,為了實現好的課的結束,通??梢圆捎靡韵聨追N結束方式:
精心小結:課臨結束時,教師可就本課內容作一精辟簡潔的小結。這樣做,能收到畫龍點睛,統(tǒng)攝全課的作用。
問題結尾:課的結尾除講究精美外,更要注意富有教育性。教師可提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也可讓學生就課本中的一些提法和教師講課中存在的問題,以問題方式提出質疑,以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巧作輔墊:教師在結束一節(jié)課時,應巧設伏筆,注意為后行課作準備。教師可重點強調后行課所要用到的知識,為搭好舊知通向新知的橋梁而早作安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