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健康視角的體育
健康是人類生命存在的正常狀態(tài),是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民族興旺的象征,也是人類生命史上不斷追求的共同目標。20世紀前,人們認為“身體沒有病,不虛弱,就是健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疾病譜和死亡譜的變化,人們的健康觀念發(fā)生了轉變。新的健康概念告訴人們,疾病不再是由單純的生物因素(如遺傳、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許多疾病特別是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ㄈ绺哐獕?、冠心病、腫瘤等)多由心理行為和社會因素所致。有些疾病甚至由社會的不良行為(如吸煙行為等)所致。因此,健康的含義反映了在軀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各層面之間保持相對的平衡和良好的狀態(tài)。新的健康觀更深一層的意義在于它指出了不能單單把追求個體健康看作生活的最終目的,而應看作是爭取使生命更高尚、更豐富所具備的必要的物質條件?;蛘哒f健康是提高生命質量的基礎,其價值遠不止是為了維持個體的生存和壽命的延長,而是為了提高生命的社會價值。
從健康的角度看體育,是研究體育自然屬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表明,健康與體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健康的狀態(tài)是可以通過對機體的訓練來實現的,這就是體育中的身體鍛煉。身體鍛煉是一種非嚴格形式的身體活動,包括跑步、騎自行車、游泳、跳操、散步、舞蹈等。人們進行身體鍛煉是為了獲得健康,終極目標動機是改善自身生理系統(tǒng)的功能,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身體鍛煉要求肌肉群在一定時間內產生壓力,對健康的作用主要是促進心血管系統(tǒng)的運行機能,其效果通常取決于鍛煉的強度、頻率、時間周期等。例如,如果堅持有規(guī)律的身體鍛煉,會增加每日的能量消耗,不僅有助骨骼肌群的發(fā)展、降低心血管系統(tǒng)的發(fā)病率,而且還可減少糖尿病和癌癥發(fā)生的風險。健康研究表明,許多國家的慢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與缺乏有規(guī)律的身體鍛煉有關。這些疾病包括各種心血管疾病、肥胖癥、高血壓病、Ⅱ型糖尿病和癌癥等。特別是近年來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在美國,平均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大約為93萬人;英國為23萬人;中國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也達到了總死亡率的35%。這些疾病不僅嚴重地威脅著大眾健康的生活,還增加了公共醫(yī)療的負擔。例如,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英國政府每年就要投入1. 75億英鎊來負擔病人的公費醫(yī)療。
另外,研究表明,肥胖癥也與缺乏身體鍛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現代社會中,肥胖癥群體在不斷擴大,隨之帶來健康問題也不斷地凸顯。主要表現在肥胖癥引起的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高血壓、直腸癌等病例不斷增加。有的國家肥胖癥甚至成了直接減少壽命的原因。關于肥胖的評價,可通過對身高與體重平方的比來進行判斷。用公式表示為:體重/(身高)2,稱為身體密度指數(BM I)。國際通用指標認為,如果BM I值大于30公斤/米2,則可考慮為肥胖癥。根據這個標準,美國有27.5%的男性和33. 4%女性被認為患有肥胖癥;英國有22%的男性和23%的女性有肥胖。而在中國,肥胖人群已超過7000萬,預計未來10年內可能達到2億人。這些數據表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可能成為國際的潛在公共健康問題。
結合這些全球性的健康問題隱患,美國心臟協(xié)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早在1999年就公布了心血管疾病綜合誘因的個人風險因素,以此來提醒人們改善健康狀況的干預途徑。這些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家族史遺傳、吸煙、高血脂、低密度膽固醇的血清濃度過高、過度緊張、高血壓、肥胖癥、Ⅱ型糖尿病、壓力和身體活動等。從這些誘發(fā)因素看,其中的年齡、性別和遺傳因素屬于人口統(tǒng)計學的不可變的因素,而其他的因素誘發(fā)風險則可以通過行為的改變來調節(jié)。有關研究成果建議,有規(guī)律的身體鍛煉有可能潛在地改變這些因素,并減少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風險。目前,身體鍛煉的缺乏已經被作為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風險因素專門進行研究了。研究認為,采用有規(guī)律的身體鍛煉活動,通過在形式、強度、周期、頻率等方面進行調節(jié),可以降低血膽固醇,促進增加有利身體內環(huán)境的血清,降低血壓,同時還能幫助控制和減緩Ⅱ型糖尿病的癥狀。另外,身體鍛煉活動與飲食習慣配合,還可保持體質健康的水平,有效地減少肥胖癥。這些證據說明有規(guī)律性身體鍛煉活動對心血管系統(tǒng)具有改變質性的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因素影響的風險。
改善全球性健康水平的另一個途徑是提高人類基本體質。關于身體鍛煉對體質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發(fā)現身體鍛煉活動除了有利于心血管系統(tǒng)的改良,還能減少癌癥的發(fā)生率。例如,Courneya和Friedenreich在1997年研究發(fā)現,有規(guī)律的身體鍛煉可以降低患卵巢癌、乳腺癌、結腸癌的風險。雖然,目前還不能解釋身體鍛煉活動減少癌癥風險的機制,但較為一致的觀點是,身體鍛煉活動可保持體質處于健康的狀態(tài),這些方面的潛在效益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從而降低患癌癥的可能性。
另外,研究還表明身體鍛煉的另一個健康效益是對骨骼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女性的骨骼。這一效益主要表現在身體鍛煉產生的負重效應與適量的補鈣配合可以有效地預防骨質疏松癥,增強骨骼的抗折能力。最后,研究表明有規(guī)律的身體鍛煉可以從整體上改善心理健康的狀況,促進正面的心境和提高自尊。
流行病學和臨床醫(yī)學研究發(fā)現,成年人中由于身體鍛煉缺乏引起的心血管一類的疾病通常與少年兒童期的行為習慣有關。這些研究表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在青少年、兒童中就開始顯現。例如,在美國,調查發(fā)現20%的心血管病人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就有肥胖癥,在英國也有9. 2%的病人屬于這種情況。而且,發(fā)生的比例還在繼續(xù)增長。在青少年時期,肥胖癥對健康的危害也如同成年期,血壓、血脂濃度和低密度膽固醇升高,增加Ⅱ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率。Parker和Bar-Or(1999)關于肥胖兒童的研究發(fā)現,97%的這類兒童都有2~3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肥胖的兒童和青少年成年后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會繼續(xù)保持肥胖的癥狀。
過去10年的研究已證明,身體鍛煉活動對于少年兒童保持心血管系統(tǒng)健康的重要性。雖然有關身體鍛煉與青少年高血壓和血脂相互關系的資料十分有限,但是有研究建議兒童參加身體鍛煉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誘因。除此之外,還可以促進其他方面的身體健康。例如,經常參加身體鍛煉的青少年、兒童骨骼發(fā)育和攜氧能力都要優(yōu)于不經常參加身體鍛煉的青少年、兒童。同時,對于青少年、兒童來說,經常參加身體鍛煉還可以促進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減少抑郁、焦慮、壓力感等,起到調節(jié)憤怒的情緒、增進自尊感的作用,在總體上影響心理健康的水平。
有關研究強調了體育活動對于健康的重要性,并建議身體鍛煉的科學性和計劃性。在各個國家,相關部門都推出了體育鍛煉指導綱要,以減少身體活動缺乏引起的疾病風險,保持健康水平。對于成年人的體育活動指導,許多指南主要是針對有利健康的體育活動頻率、強度、形式、周期等相關信息,重點關注身體鍛煉活動的參與。而且,這些身體鍛煉指南的內容各個國家基本相同。例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身體鍛煉指南和建議一致認為,個體每天至少需要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如果可能,應參加一些更高強度的劇烈身體活動。此外,許多國家還專門頒布一些特殊人群的體育活動指南,如美國運動醫(yī)學學會在1988年分別發(fā)布了老年人、青少年和兒童身體鍛煉指南。
研究發(fā)現身體鍛煉對心血管系統(tǒng)、骨骼和精神健康的促進作用,然而現在的研究開始更加關注體育鍛煉活動參與普遍不足的問題。其目的在于尋求更好的方法,以促進身體鍛煉性體育活動的參與程度。這類研究發(fā)現民眾體育鍛煉活動參與問題是一個全球現象。例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2003年曾做過一項普查,發(fā)現大約有30%的人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英國國家社會研究中心在1999年也開展過一項類似的調查,發(fā)現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數量也不樂觀,只有37%的男性公民和25%的女性公民滿足國家體育鍛煉指南推薦的運動量。歐洲食品研究協(xié)會于1999年對歐洲14個國家分別進行了1萬多人的隨機抽樣調查(共15,339人),結果發(fā)現各個國家不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從1%到47.6%不等。而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只有芬蘭最高,達92%;希臘次之,有60%;之外的國家都不理想。另外,研究還表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中國的大多數兒童在參加身體活動的類型、強度、持續(xù)時間、頻率等方面都沒有達到健康標準要求的量。
體育活動的參與情況的調查還發(fā)現,雖然大多數人相信體育活動對健康很重要,但是只有50%的人認為,他們需要比現在更多的體育活動。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在過去的20年間,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幾乎沒有增加。例如,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0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1986—2002年的15年間非體育活動人口數量一直沒有變化。目前研究認為,世界各國仍然有多數民眾沒有通過體育活動來獲取健康,并且在多數人相信自己已經有足夠體育活動的同時,體育活動參與率低的情況卻又常年不能改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