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近親偷子亂伦ⅩⅩ99,综合国产精品2021

  • <mark id="lnu3d"><thead id="lnu3d"><input id="lnu3d"></input></thead></mark>
  • <output id="lnu3d"></output>

    <acronym id="lnu3d"></acronym>
    <sup id="lnu3d"><thead id="lnu3d"><input id="lnu3d"></input></thead></sup>
  • ? 首頁 ? 理論教育 ?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

    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

    時間:2023-03-13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 消極情感的研究:以S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文/涂玥[1]評/鄭新蓉[摘要]本研究采用訪談法對S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六名全日制專業(yè)碩士進行訪談,分析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心理狀態(tài)。筆者為S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S校學前教育專業(yè)于2011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從2009年開始,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專業(yè)型碩士”,面向應屆生招生,目的就是培養(yǎng)經濟社會發(fā)展急需的應用型人才。
    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_質性研究:實踐與評論·第1卷

    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 消極情感的研究:以S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

    文/涂玥[1]

    評/鄭新蓉

    [摘要]本研究采用訪談法對S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六名全日制專業(yè)碩士進行訪談,分析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心理狀態(tài)。本研究的主要結論為:(1)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群體消極情緒表現明顯,包括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憂慮情緒、培養(yǎng)過程與自身需要或期望不一致產生的失望情緒、與學術型碩士對比產生的自卑情緒;(2)外部消極評價通過群體成員內化會形成消極的群體刻板印象,使得群體在社會比較中形成外群體偏好,是群體消極情緒產生的重要原因;(3)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消極情感對個體的影響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受到個體的心理特征(敏感性、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學習動機等)及群體非共享的經驗(錄取方式、導師培養(yǎng)方式等)的影響。

    [關鍵詞]全日制專業(yè)碩士 群體消極情感 群體心理

    一、選題緣由

    文中“點”

    為了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發(fā)了《教育部關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安排工作的通知》,明確規(guī)定:“2009年在已下達的研究生招生計劃基礎上,增加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5萬名……主要用于招收應屆本科畢業(yè)生?!边@一政策的出臺,使我國的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方式由原來的普通碩士教育和專業(yè)碩士教育改為了學術型碩士和專業(yè)學位碩士,并且專業(yè)學位碩士對應屆生開放。

    從2010年開始,我國各高校逐步減少學術型招生人數,調整縮減的部分全部用于增加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招生,標志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開始以培養(yǎng)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主轉變。同年7月,國家公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指明了“加快發(fā)展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下一階段發(fā)展的重要任務。根據教育部規(guī)劃,2015年專業(yè)碩士將在整個招生名額中占50%。

    1.注意學科邊界和研究目的。我們做論文、做研究是改善情緒,還是改變目前教育的現狀,哪一個方面可行?為什么?

    盡管國家投入了較大的人力、物力發(fā)展專業(yè)碩士,但與學術型碩士相比,發(fā)展專業(yè)碩士的道路還很漫長。從報名人數來看,雖然近年來學術型碩士的招生人數在縮減,專業(yè)碩士的招生比例在提高,但報考學術型碩士的人數遠遠超過了專業(yè)碩士。從培養(yǎng)方式來看,大多數院校對其招收的全日制專業(yè)碩士采用與學術型碩士相同或相似的培養(yǎng)方式,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均未體現出培養(yǎng)特色。

    2.其實也是兩類研究生的對比。

    筆者為S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S校學前教育專業(yè)于2011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此前本專業(yè)的每位導師每年只招收1~2名碩士研究生,但從2011年開始,每位導師每年要帶4~8名碩士研究生。全日制專業(yè)碩士這一話題在同學之間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部分學術型碩士對這一政策頗為不滿,認為專業(yè)碩士的擴招“擠占”了他們原有的資源,也有部分導師認為招收專業(yè)碩士打亂了自己的培養(yǎng)計劃,給他們的教學和論文指導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目前,第一屆專業(yè)碩士明年即將畢業(yè),我和許多人一樣關心他們的就業(yè)情況如何,想了解他們這兩年的生活和思想狀況,也想了解他們對招收專業(yè)碩士這一政策有何看法。因此,本研究將從群體情緒的角度來分析S校在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培養(yǎng)方面存在的問題,為改善和提高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培養(yǎng)質量提供思路。

    二、概念界定

    1. 全日制專業(yè)碩士

    專業(yè)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對于學術性學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學位類型,其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yè)或職業(yè)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從2009年開始,教育部推出了“全日制專業(yè)型碩士”,面向應屆生招生,目的就是培養(yǎng)經濟社會發(fā)展急需的應用型人才。他們在1月份參加全國統(tǒng)考,獲得攻讀碩士學位的資格,畢業(yè)后可獲得國家承認的學位證和學歷證,出來學歷是研究生,也就是“雙證”。

    2.群體消極情緒

    群體消極情緒是群體情緒的一種類型,群體情緒是群體的情感體驗,獨立于個人自我的情感體驗,具有群體內的普遍性。它體現在群體成員看待與群體有關事件時表現出的情緒,既包括對該群體的情感體驗,也包括對本群體和外群體關系的情感體驗。群體消極情感是指該群體體驗到的群體情感主要而且長期是負向和消極的。

    3.是借助心理學的理論還是教育社會學理論?請詳細說明理論資源。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解決的問題包括以下三個:(1)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消極情緒體現在哪些方面?(2)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消極情緒的作用機制是什么?(3)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群體消極情緒對群體中的個人有何影響?

    4.其實就是原因探討。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主要采用訪談法和實物分析法搜集相關資料。在確定訪談對象的時候,筆者根據方便取樣的原則,首先與同門師弟J取得聯系,告知其研究目的并征得J同意后,與J進行了第一次訪談。在這次訪談中筆者了解到J是12級專業(yè)碩士班的班長,J向筆者介紹了他們班級的情況,包括班級規(guī)模、人員構成、住宿條件、學費、學制等,并邀請筆者參加他們班級10月27日組織的活動。就這樣,筆者參加了他們的班級活動。通過這次活動,筆者認識和了解了12級專業(yè)碩士這一群體,并確定了進一步訪談的對象。考慮到是否跨專業(yè)、錄取方式、性別、導師培養(yǎng)方式等都會影響個人對專業(yè)碩士的看法,因此,筆者選擇了他們班級中另外三名同學作為研究對象,以保證抽取的樣本能夠覆蓋不同的情況。此外,考慮到12級的專業(yè)碩士沒有經歷實習和找工作,筆者還選取了兩名11級的專業(yè)碩士,重點了解他們實習和就業(yè)的情況。根據方便取樣和目的取樣的原則,在征得研究對象同意的情況下,筆者共訪談了以下六名同學:

    5.很多學者對質性研究中“抽樣”、“目的取樣”存有質疑,希望多關注。

    img38

    筆者對每名同學進行了1小時的錄音訪談,收集了報考原因、對專碩的了解、生活和學習狀態(tài)、課程安排及導師培養(yǎng)、就業(yè)期望等方面的信息。

    J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有寫博客的習慣,在征得本人同意后,筆者還對其博客內容進行分析,成為筆者獲得資料的又一重要途徑。J的博客共121篇,筆者選取了J來S校讀書后的6篇博客進行分析。

    四、研究結果

    (一)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消極情感的表現

    本研究分別對三位研究對象進行了時長為1小時左右的訪談,在征得研究對象同意的前提下,對訪談內容進行了錄音。將訪談錄音轉錄為文字后,筆者對研究對象提到的有關心理狀態(tài)或感受的詞匯進行了初級編碼并整理歸類,發(fā)現研究對象在提及就業(yè)時,經常使用迷離、迷茫、發(fā)愁、稀里糊涂等詞語,體現出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對于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的憂慮情緒;在提及學制、課程設置、導師培養(yǎng)時,經常使用不合理、不滿意、有落差、不舒服等詞語,體現出培養(yǎng)過程與他們的需要和期望不一致產生的失望情緒;在提及招生和生活、學習條件時,經常使用不公平、不重視、有差距、受歧視等詞語,而且在敘述時經常與學術型碩士進行對比,體現出群體間對比產生的自卑情緒。

    6.這部分的過程反思和總結很好!

    7.情緒是存在的反映,到底是什么存在結構,存在形式呢?

    1.憂慮的情緒

    Z:我也挺發(fā)愁的,這個專業(yè)碩士以后能找什么工作呀。

    T:還有就是職業(yè)規(guī)劃迷離,現在這個真的是最迷離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以后找什么樣的工作,我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真的很迷茫。

    Q: 好多人都不愿意去幼兒園工作。但你是一個專碩,比較高級的研究所也不可能要你。第一屆專碩也還沒有畢業(yè),不知道我們的就業(yè)前景怎么樣,所以大家現在都很迷茫呀,然后現在不知道自己干嘛好。

    全日制專業(yè)碩士普遍對自己的就業(yè)前景表現出憂慮的情緒,他們的憂慮情緒一方面是由于自己職業(yè)規(guī)劃不清晰,沒有明確的就業(yè)目標所致(如T所述),另一方面是由于本專業(yè)第一屆專業(yè)碩士還未畢業(yè),在就業(yè)方面沒有參照物所致(如Q所述),另外還有些人出現擔憂的情緒是擔心現實的就業(yè)情況不符合自身的期望所致(如Q所述)。

    2.失望的情緒

    T:所有的專碩上的同樣的課,我們和思政、歷史、文學系的同學一起上,但是幼兒園老師跟中小學老師差異性很大,但是他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個,特別不合理。

    Z:就是對整個課程設置不太滿意,我們跟學術型碩士上的課差不多,沒有突出專業(yè)的、實踐的和技能的這種課。

    Q:我就覺得學校對我們這屆剛招進來的學生培養(yǎng)計劃也不是很合理的,我們也很無奈。比如我們沒有選課的自由,課程已經排好了,也不管課對我們合適不合適。

    C:我覺得對我們的安排很不合理。我們現在在實習,不僅要寫實習小結,還要完成開題報告,時間不夠用。一年級的時候上那么多沒用的課,這個學期又排得那么滿,真的不合理。

    在提及學制、課程設置、導師培養(yǎng)時,他們經常使用不合理、不滿意、有落差、不舒服等詞語,體現出培養(yǎng)過程與他們的需要和期望不一致產生的失望情緒。他們認為學校和院系在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

    8.課程方案中沒有專業(yè)實踐和訓練是原因之一。

    首先,課程設置沒有突出專業(yè)性和實踐性。學前教育學專業(yè)碩士的課程分為學位基礎課程,專業(yè)必修課程,專業(yè)選修課程,實踐教學四個模塊,總學分不少于36學分。專業(yè)課部分(包括專業(yè)必修和專業(yè)選修)與學術型碩士開設的課程一致,“許多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還是按照給學術型碩士上課的那樣培養(yǎng)”,教師很難在上課的過程中凸顯專業(yè)碩士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全日制專業(yè)碩士開設的學位基礎課包括外語、政治理論、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教育研究方法和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與教育,他們所有的學位基礎課都是與其他專業(yè)的教育碩士一起上。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他們認為課程與教學論、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與教育等課程與自己的專業(yè)相關性較小。“中小學課堂管理案例研究,為什么要讓我們上呢?整個那種教學的模式都是中小學用的,跟我們沒有半毛錢關系。”(T訪談記錄)“我覺得上課程與教學論,就覺得不是針對幼兒園的課程與教學,跟我本科上的課程與教學論特別像,對于我們專業(yè)指導性一點都不大?!保≦訪談記錄)“還有課程教學論,人家這個老師研究的呢就是中小學,他叫你設計的教案也和幼兒教育的很不一樣,目標、設計思路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這課我們就和它有很多沖突。課程設置得就不好,因為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幼兒教育自身的獨特性,而不應該把它劃歸為中小學教育,因為他們畢竟是學齡后期的,肯定不一樣?!保↗訪談記錄)

    9.看出專業(yè)碩士有很清晰的專業(yè)期待和認識。

    其次,任課教師忽視學生的專業(yè)和學科背景。Q在訪談中提到她本科學的就是學前教育專業(yè),但是由于班級大多數人都是跨專業(yè)錄取的,所以老師在上課時更多的是普及學科和專業(yè)的基本知識,像在重復本科時候的課程,對她來說課程沒有起到提升的作用,這是她對培養(yǎng)過程感到失望的另一原因。

    第三,部分導師對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缺乏明確的培養(yǎng)計劃?!癏老師去幼兒園反而不帶學碩的,只帶專碩,這就表明她對專碩比較重視,因為她覺得專碩是她積極申請建立起來的制度吧,她就想把專碩搞得更好些……但是我們老師還是比較偏學術型碩士,她會比較重視學術能力的發(fā)展,所以說各個老師還不一樣?!保↗訪談記錄)“我們就是擴招的這種,一下子打亂了人家原來的節(jié)奏了,一個導師本來不應該帶這么多,現在一下子增加了這么多,老師一下子也忙不過來,所以從導師那獲得的東西也比較少。我感覺以前老師會帶著研究生一起做課題什么的,但是現在好像根本沒有這種機會?!保╖訪談記錄)

    10.教師的無意識和無力感也是原因之一。“擴招”是一個非常值得分析的詞。這是老師眼里的“專碩”學生。

    3.自卑的情緒

    在提及招生和生活、學習條件時,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經常使用不公平、不重視、有差距、受歧視等詞語,而且在敘述時經常與學術型碩士進行對比,體現出群體間對比產生的自卑情緒。

    J:我還是覺得專碩其實是不受重視的,首先,我們要收費,學校也沒有獎學金的計劃;再一個,我們住宿還是在校外,對學校沒有歸屬感。

    T:我覺得是沒有按照人的發(fā)展來弄的,那個同學又有專長,他讀專碩不是更好嗎,但是就拿學分績點來卡,其實很不公平。

    11.學生是調劑而來也是原因之一。

    從招生錄取來看,12級學前教育專業(yè)碩士共30人,在報考時僅5人第一志愿填報的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碩士,25人第一志愿填報的是外專業(yè)學術型碩士,由于分數不高被調劑到學前教育專業(yè)讀專業(yè)碩士,還有5人是保送專業(yè)碩士的名額。自愿填報學前教育專業(yè)碩士的5位同學認為專業(yè)碩士比學術型碩士更容易考,考上的機會更大,更容易圓他們的“碩士夢”。5位保送生在爭取保送名額的時候,也是由于成績績點低于其他人,只能獲得保送專業(yè)碩士的名額,而績點較高的同學則能獲得保送學術型碩士的名額。因此,專業(yè)碩士普遍認為他們錄取分數低于學術型碩士,產生了自卑情緒。從學校提供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來看,學校對學術型碩士實行免學費的政策,為其提供校內的住宿,并且設有多種獎學金,而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兩年需要繳納學費2.5萬元,每年住宿費為2 300元,且被安排住在校外。學校對兩種類型碩士的不同待遇也使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在對比中產生了較強的自卑情緒。

    12.培養(yǎng)方案不區(qū)別而生活待遇區(qū)別是值得細分析的。

    (二)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消極情緒的產生機制

    群體外成員對某一群體的評價會影響該群體成員對群體的自我評價。對于新出現的群體,外部評價對于群體自我評價產生的影響尤為重要。S校學前教育專業(yè)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從2011年開始招生,至今僅招收了兩屆學生,作為研究生擴招背景下新出現的群體,群體成員如何看待本群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界對該群體的評價。在訪談中,筆者發(fā)現全日制專業(yè)碩士認為本群體的社會認同度普遍較低,他們在錄取之初就曾通過各種手段(上網、詢問親友等方式)了解到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社會認同度,或者在錄取和就讀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到了外界對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態(tài)度和看法。

    13.這一段看出基本結論是他者的態(tài)度和評價,看似他人評價和態(tài)度的“外歸因”?!

    首先,群體成員通過內化外部評價會形成對本群體的刻板印象。

    對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情緒產生影響的外部評價不僅包括整個社會的認同度,如T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接受調劑后就立刻上網去查專業(yè)碩士的相關情況,結果發(fā)現網上很多人都說專業(yè)碩士就是混文憑的,學不到什么東西,也很受歧視……還包括教育系統(tǒng)內部(高校、任課教師、導師、同學)對該群體的評價。群體內的成員通過內化外部評價,會對本群體形成共同的評價,由于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外部評價以消極為主,因此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成員對本群體的評價也以消極為主,形成了對本群體的刻板印象,包括專業(yè)碩士比學術型碩士檔次更低,專業(yè)碩士想要繼續(xù)深造或從事研究的工作幾乎不可能等。以下兩個例子可以說明外部消極評價會導致群體消極情緒的產生。

    14.這句話描述的是制度和文化的原因。

    J:我是保研的,保的就是專碩的名額。學校根據平時的成績還有參加各種活動的情況來確定你是否有保研的資格,我當時排名是第三,只有前兩名有資格保送學術型,所以我就只能保送專碩了。

    J:我有時候也會想在我們這種制度里選拔人才就是看分數,分數的高低證明了你這個人能力的強與弱,沒辦法,我們錄取的時候分數就比學術型的低,那自然受到的待遇也就……

    從J的例子可以看出,學校在招生錄取時以分數作為區(qū)分專業(yè)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標準,分數高的可以選拔上學術型碩士,而分數較低者則只能攻讀專業(yè)碩士,J接受了這種評價標準,所以認為自己分數低,理應受到更低等的待遇。在這一過程中J將外部以分數區(qū)分專業(yè)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做法內化為自己對專業(yè)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看法,形成了專業(yè)碩士比學術型碩士分數低,檔次更低的刻板印象。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社會上形成了重學術輕實踐的風氣,大學被認為是培養(yǎng)高精尖人才的搖籃,以爭做“研究型大學”為榮,在這樣的氛圍下,定位于應用型和實踐型人才的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必然難以受到社會的認可。招生錄取不僅僅是一種人才選拔方式,更重要的是這種選拔方式背后體現出社會和高校對于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價值判斷,是一種重要的外部評價方式。

    15.分析得深入!

    多琢磨“外部評價方式”,分析很深,結論用詞仿佛又簡單化了?!巴獠俊笔侵甘裁矗?/p>

    T: 我當時考北京的時候老是受到輔導員各種鼓勵的,結果我被調了專碩之后,就對我另眼相看了。比如,系里舉辦新老生交流會,讓考上研究生的同學與學弟學妹交流,這個時候沒有叫我去。可能老師就覺得還挺丟人的呀。再比如,我有一個人大的同學,她跟我說她也是啊,就是人家開完了這個交流會她才知道……最后很多老師就會覺得專碩不好,比如H老師批評我們一個師姐做得不太好,令她不滿意……

    T:你說你還能干嘛呢,當時我們就在想,讓你去讀個博士,你一個專碩,你也不太現實。

    T:我們的培養(yǎng)方向完全不一樣呀,我們這方面接觸得太少了。而且哪個老師會要呢,他們本來就對專碩不滿意。

    T考上了S校的專業(yè)碩士后,學院組織學生交流會,所有考上研究生的同學都被邀請為嘉賓,但她由于考上的是專業(yè)碩士,被排除在外。T感受到的是她作為專業(yè)碩士中的一員受到的冷遇,以致后來H老師即便只是針對其他同學,她也會把老師對其他同學的評價看作是對專業(yè)碩士這一群體的評價,從而產生了專業(yè)碩士在老師眼里不受重視,想要繼續(xù)深造不大現實的刻板印象。

    其次,消極的外部評價容易使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在社會比較中形成外群體偏好,產生群體的自卑感。

    在群際關系的研究中, 一個最一致的發(fā)現就是內群體偏好效應, 即社會群體成員更偏好內群體, 而不是外群體。但是也有研究指出低地位群體的成員對外群體的成員反而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Jost, J. T., Pelham, B. W., Carvallo, M,2002)。本研究發(fā)現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對與其處于“競爭”地位的學術型碩士并無敵對的態(tài)度,更多地表現出羨慕和向往的情感。通過社會比較產生了群體的自卑感。專業(yè)碩士與學術型碩士的接觸并不多,這學期他們只有一門課是在一起上的,私下的交流也非常少,本學期兩個班級一起組織的活動只有一次,而且學術型碩士只有2名同學參加。在訪談中,訪談對象也承認自己與學術型碩士接觸不多,但仍一直反復提及學術型碩士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而且敘述時不會出現具體的某位學術型碩士,而是用籠統(tǒng)地用學術型碩士這一稱號代指,更多的時候是他們想象出來的學術型碩士的學習狀態(tài)。

    16.他們是競爭對手嗎?他們“敵對”什么呢?

    17.一方面不愿趨同,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區(qū)分,這是一種矛盾心態(tài),可以加以解釋。

    C:人家學術型碩士住在校內,享受的資源肯定更豐富,像我們住在校外每天花在坐車上的時間就那么久,人家這個時候可以坐在圖書館里看書。而且有些講座我們想聽但是也沒辦法聽,太晚了就沒車回住的地方了。

    Q:學碩他們天天看英文文獻,天天幫老師寫東西,日積月累的,畢業(yè)時科研能力肯定不一樣的……

    T:給我們上課的老師就沒有給他們上課的老師那么牛。(那你知道哪些老師給他們上了什么課嗎?)具體的不太清楚,但是我們上的課根本與學前教育沒多大關系,他們上的一些課我們沒有開設啊。

    他們認為學術型碩士理論水平高、科研能力強、需要經常閱讀大量的英文文獻、經常幫助導師干活、學習很努力……他們的這種認識并非建立在對學術型碩士非常了解的基礎之上,而更多的是自己的想象或者偶爾“聽說”過一兩個這樣的例子就將其作為對學術型碩士的整體評價,并將這種狀態(tài)與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學習狀態(tài)對比,進一步加劇了內群體的自卑感。

    第三,刻板印象使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傾向于選擇符合群體“規(guī)范”的典型事件進行加工,進一步強化和擴大了消極群體情緒的影響。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指出: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夸張,群體情緒的夸張傾向使得群體容易被極端情緒打動(古斯塔夫·勒龐,2010)。由于全日制專業(yè)碩士自認為比不上學術型碩士,已經形成了低人一等、學校不重視的刻板印象,因此他們在訪談中傾向于述說部分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同學的典型事件,或者特別能代表他們消極情緒的事件。在訪談中,Q、T、Z都曾經提到同一件事——班級里4位女同學覺得所學課程沒有意義,導師又不管她們,實在太郁悶,晚上集體出去喝白酒。他們將這件事情作為最能代表他們感受的典型事件反復提及,在敘述的過程中語氣和表情較為夸張,進一步強化了對本群體的消極情緒。筆者也了解到其實他們班級也有部分同學比較用功,但訪談對象在談及他們的時候語氣較為平淡,將這些同學視為特例,他們認為這些同學是“比較特殊的”。

    綜上所述,群體成員會結合自己作為群體一員的經歷和遭遇,將外部的評價逐漸內化為自身對本群體的評價,而外界對于全日制專業(yè)碩士這一群體的評價多為負面消極的評價,再加上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在招生錄取中多為調劑生,學校和學院的培養(yǎng)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因此群體成員多形成低人一等、學校不重視的刻板印象。帶著這種刻板印象,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在與學術型碩士進行社會比較的過程中往往對學術型碩士產生羨慕和向往的情感,更加深了群體內的自卑感。此外,刻板印象使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傾向于選擇符合群體“規(guī)范”的典型事件進行加工,進一步強化和擴大了消極群體情緒的影響。

    18.這部分概況比較好。

    (三)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消極情緒對個體的影響

    心理學許多研究都關注了情緒與行為之間的關系,眾多研究表明個體的情緒與行為具有相互影響的作用,積極的情緒更容易產生積極的行為,積極的行為又會引起積極的情緒,同樣,消極情緒與消極行為之間的關系亦如此。一些突發(fā)群體事件的研究也探討了群體情緒與群體行為之間的關系。群體情緒會影響群體中的個體成員對待與群體有關事宜的態(tài)度和行為,但是由于個體心理特征的差異以及個體的經歷與遭遇不同,群體情緒對個體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下面以T、J、L三人為例探討群體消極情緒對個體的影響。

    T的例子

    T本科就讀于某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報考B校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生,被調劑為學前教育全日制專業(yè)碩士。

    ◇錄取方式:跨專業(yè)調劑

    T:我本校的同學有保研的,也保的是專碩,她就跟我說區(qū)分沒那么大的??墒侨思冶_@個的可能就是當時了解清楚了去保,但我沒得選擇。

    ◇導師培養(yǎng):放養(yǎng)型,導師疏于管理,師生缺乏交流

    T自述:導師根本不管我們,她經常說碩士兩年能學到什么東西,就讓我們不管是學術型還是專業(yè)型的碩士,只要是跨專業(yè)來的,都去聽聽本科生的專業(yè)課。反正我們跟她沒有單獨交流過,不敢,她氣場太強大,有點害怕。

    同門Z:我們這學期就見過導師三次,一次是新生見面會,就見了個面她就走了,還有兩次是開師門會,還都是討論師姐們的開題和論文,我們就在旁邊靜靜地聽……

    ◇ 敏感性:高

    T:結果我被調了專碩之后,我們有一個新老生交流會就是考了研的要和學弟學妹交流,這個時候沒有叫我去,只要考上研究生的就是作為嘉賓去的,我都沒有被叫,可能老師就覺得還挺丟人的呀。

    ◇自我調節(jié)能力:低

    “但是專碩我們心里面還是很不認同的”,“我自己感覺就是沒有接受的那個過程,調試期特別艱難”“受歧視的話,很多人說是會的。真正我體會的東西也是……”她在訪談中使用的消極情緒詞匯最多,一直是抱怨的話,很少從積極的方面思考。

    ◇ 群體消極情緒對個體的影響:影響較大,被動地接受群體消極情緒

    自述:

    T:我覺得沒必要那么認真學習,反正以后也是當幼兒園老師。

    T:得過且過吧,我本來還想好好讀一下的,結果你看安排的這些課,我現在就想快點過完這兩年,拿個文憑早點找工作。

    Z對T的敘述:

    我們班很多人都心里覺得不好受,像T和××前天晚上因為太郁悶了就一起出去喝酒,大家都是心里不舒服。

    J的例子

    J本科專業(yè)為教育技術,獲得專業(yè)碩士的保送名額,自己選擇了學前教育專業(yè)?,F為班長,并通過競選成為研究生會主席團成員。

    ◇ 錄取方式:保送專碩名額

    J:我是保研的,保的就是專碩的名額。學校根據平時的成績還有參加各種活動的情況來確定你是否有保研的資格,我當時排名是第三,只有前兩名有資格保送學術型,所以我就只能保送專碩了。

    ◇ 導師培養(yǎng):放養(yǎng)型,導師疏于管理,師生缺乏交流(與T同導師)

    ◇自我調節(jié)能力:高

    J:因為我已經是專碩了,我就特別想往專碩的好的方向想 。首先它專碩比學碩少一年,然后專碩是面向就業(yè)、職業(yè)導向的,是應用型人才。學碩呢,它相對來說是搞學術的,很多人也說學碩是為將來考博士做準備的,是博士的跳板,學得比較深入。我們的應用比較深入,發(fā)展前景比較好。

    常常警醒自己是好的,就像常常把自己的不足列出來一樣的??吹玫讲蛔?,總比看不到的不足好改的多。(摘自J博客 )

    ◇學習動機:為了求知,學習動機來自內部,強

    讀書,真的太重要的。這一年里,尤其是后半年,越發(fā)的覺得自己知識的匱乏和素養(yǎng)的低下。不管是在學術上,還是在非學術領域……(摘自J博客)

    今天讀到威廉·德萊塞維茨(William Deresiewicz)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時,看到如下的話,覺得此時對我很受用…… (摘自J博客)

    ◇群體消極情緒對個體的影響:積極地進行自我調節(ji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群體消極情緒較少影響個體的日常生活和學習。

    19.主客觀的互動來理解。

    J: 不想浪費時間,我們的培養(yǎng)方式的確有問題,要是我自己再不努力,那這兩年不是白上了嗎。我偶爾去聽聽本科生的課,還是有些收獲的,總比自己什么都不做強。J還向我借了兩本專業(yè)方面的書籍,偶爾碰見他的時候他也會跟我討論。

    L的例子

    L本科就讀于某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yè),考研時被調劑到學前教育讀專業(yè)碩士。

    ◇ 錄取方式:調劑

    L:當時也不給我們考慮的時間,當場就必須決定把你調劑到學前教育讀專業(yè)碩士你愿不愿意,我對專業(yè)碩士什么都不了解就必須做決定。

    ◇ 導師培養(yǎng):導師有較明確的培養(yǎng)計劃,在學習上經常給予幫助。

    L:我們老師對專業(yè)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培養(yǎng)是不一樣的,她經常帶我們下園,可能覺得我們偏實踐吧。

    L:我跟導師說想出國讀博,她很支持我,有時候會鼓勵我。

    ◇ 敏感性:高

    L:比如說只要用“你們專碩”這樣的詞大家都會比較敏感。H老師當時就說其實學碩和專碩也沒有那么大的區(qū)別啦,你們可以大家混合呀什么的,我聽起來就覺得不舒服,就感覺她其實心底還是覺得我們和學碩不一樣。

    L:她沒有明確說專碩要求就要低一點,但是上課的時候會表露一下,其實這個東西專碩也是需要的,就好象說也不能放低自己的要求,該學還是要學,但是對學碩可能心里面期待要更高。

    ◇ 學習動機:來自外部,學習動機強

    L:我男朋友在國外××大學讀博,他家里人覺得我是專碩,可能有點配不上他,不想讓我們在一起,所以我現在在準備雅思,希望也能到那讀博士。

    C:L就很有計劃有目標,她打算申請國外的PHD,她男朋友在國外,她必須要出去,所以她很努力。她的生活更像是學術型研究生的生活狀態(tài),天天看英文文獻,天天幫老師寫東西。

    ◇ 群體消極情緒對個體的影響:L對專業(yè)碩士的評價很消極,想要逃離該群體的意愿很強烈,并積極地準備考博。

    L:真的很后悔當初接受調劑,我寧愿再花一年的時間復習考研,社會上對專業(yè)碩士的評價普遍不好,有些用人單位都沒聽過專業(yè)碩士,就算畢業(yè)了也不知道能做什么。

    從上述三個例子中可以看出,群體消極情感對于群體成員的影響不盡相同。T、J、L分別代表了群體消極情緒對個體產生影響的三種類型:T消極地接受群體消極情感,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J會頻繁地進行自我調節(jié),盡量往好的方面想,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對自己的高要求;L對自己屬于專業(yè)碩士這一群體感到反感,群體認同感低,積極地努力想要逃離該群體。他們之所以有不同的行為和表現,個體的心理特征(如敏感性、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學習動機等)以及群體成員非共享的經驗(如錄取方式、導師培養(yǎng)方式等)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個體心理特征來看,敏感性高、自我調節(jié)能力弱、學習動機弱的群體成員更容易受群體消極情緒的影響;從錄取方式來看,跨專業(yè)調劑的學生受群體消極情緒的影響較大,更容易產生厭學、自卑的情緒和自暴自棄的行為。

    20.“降低”、“努力”、“逃離”的提煉還是很好的,應該三種類型做一些深入分析。

    五、討論

    21.雖然從分析中看不出為什么討論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很好,超越了就情緒解釋情緒。

    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設置是為了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群體消極情緒的產生反映出社會需求與大學人才培養(yǎng)方向上的矛盾,也是研究生培養(yǎng)方向轉型的產物。傳統(tǒng)上,大學被認為是培養(yǎng)高精尖人才的地方,科研成果是大學評估的重要指標,我國大學都以“研究型”大學為榮,因此,大學重科研和學術輕應用和技術,理論研究者的社會地位高于實踐工作者。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以實踐性、應用性為培養(yǎng)目標的全日制專業(yè)碩士在大學中的地位不高便可見一斑。我國專業(yè)碩士的開設借鑒了歐美等西方國家研究生培養(yǎng)的模式,但西方國家強調研究生培養(yǎng)的專業(yè)性是以本科教育為通識教育的基礎上,而我國本科階段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專業(yè)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全日制專業(yè)碩士與本科畢業(yè)生有多大程度的區(qū)別?況且許多開設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沿用學術型碩士的培養(yǎng)方案,也完全不考慮全日制專業(yè)碩士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如他們多為跨學科調劑生,學科和專業(yè)知識欠缺,院系在開設課程時應考慮專業(yè)碩士的生源特征以及他們對職業(yè)定位的差異。

    六、研究反思

    (一)研究者的身份

    我是S校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博士一年級學生,碩士也就讀于S校該專業(yè),對該專業(yè)的招生、就業(yè)和培養(yǎng)情況較為了解。研究對象為筆者的師弟妹,其中有三名為同導師的師弟妹。由于我是高年級的師姐,在我提出訪談邀請時,他們基本都欣然同意,且提供的信息較為全面,愿意與我分享他們的生活、學習現狀,也會向我傾吐他們的困惑。他們較為信任我,有時我甚至感到自己像是他們的輔導員。記得有一次,一位同學主動與我QQ聊天,說有重要的事情想要詢問我,他們班級有位同學懷孕了,不知如何向導師開口說明情況,擔心導師會讓她休學一年,問我應該如何處理。由于他們長期感到不滿,有時候訪談更像是他們在“吐槽”。另一方面,由于大家都處于同一專業(yè),對各自的導師都較為熟悉,訪談中涉及導師培養(yǎng)的部分相對來說比較敏感,部分同學會有所顧慮,在問到這部分的情況時僅一兩句話帶過,也很少主動提及。

    22.有很好的方法論反省。研究的寫作是坦誠、認真和考慮周到、仔細的,很好。

    (二)研究方法

    23.正視自己的價值和立場也很重要,坦誠是解決之道。

    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我主要采用了訪談法,但我認為如果能夠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和上課情況進行觀察,獲得的資料會更豐富,而且可以通過相互佐證檢驗資料的真實性。此外,在訪談中,我也意識到了研究者如何發(fā)問非常重要。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自己有些問題的價值取向過于明顯,對訪談對象有導向作用。在訪談過程中,盡管我大多數時候在認真傾聽,但由于自己的敏感性不夠、訪談經驗不足,常常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會發(fā)現自己錯過了許多需要追問的地方。最后,由于本人并不健談,性格較為內斂,在遇到同樣內向的研究對象時,訪談容易陷入尷尬的局面,而且經常在訪談時會發(fā)現自己腦子一片空白,忘記自己下一步應該問什么,還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訓練自己的訪談技巧。

    24.性格內向對訪談也是有優(yōu)勢的,主要是研究者要充分準備,多練習。交流、訪談的質量不取決于性格。何況研究不同于新聞訪談,不是“表現”而是要深入細致探究原因。

    (三)研究倫理

    盡管我在訪談前征詢了訪談對象的意見,詢問他們是否愿意接受訪談,是否可以錄音,并取得了他們的同意,但我感覺自己在問他們生活、學習狀況時,有可能會喚起他們的消極情緒,畢竟集體消極情緒在個體身上并不是時時刻刻都會表現出來,只有在涉及有關集體事件時,才會表現出來。因此,我不知道我的研究是否會強化這種集體消極情緒,雖然我的問題都沒有直接詢問他們的感受,也避免將他們與學術型碩士進行比較,但由于這些問題,他們會激活心中的集體消極情緒。

    25.這些做法很好,也有很好的反省。

    [參考文獻]

    別敦榮、趙映川、閆建璋(2009):“專業(yè)學位概念釋義及其定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第6期,第52頁。

    陳向明(2000):“本土概念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第3期,第196-199頁。

    陳向明(1999):“資料的歸類和分析”,《社會科學戰(zhàn)線》,第4期,第223—225頁。

    林曉珊(2005):“‘邊緣群體’的社會心理與社會歧視探析”,《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第1期,第36—40頁。

    劉國瑜(2005):“論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體現”,《中國高教研究》,第11期,第31—32頁。

    聶文娟(2011):“群體情感與集體身份認同的建構”,《外交評論》,第4期,第83—95頁。

    石中英(2007):“論專業(yè)學位教育的專業(yè)性”,《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第1期,第7—

    11頁。

    文末“評”

    論文既有心理學的范式,也有社會學的味道。無論怎樣,該研究為我們展示了一群新型而另類的研究生群體的學習、生活以及情緒體驗,并很好地分析了這種情緒產生的原因。

    作者很用心,實事求是地、細致地收集很有信服力的各種資料。讀來很有磁性,會走進這個群體,并會啟發(fā)更多的思考。在這個意義上,研究的選題很好,研究過程也很深入。研究比較規(guī)范,有較好的結構,寫作具體、生動,用詞達意,遣詞用心,敘述流暢。全文始終,作者使用質性研究方法的認真、嚴謹以及不住地反思。只要善于反思,就會進步。

    在研究方法方面,作為初入門者,如此認真靈動地把握質性研究,已經是非常不錯的,還可以想想,自己是怎樣梳理材料的?一些主題是怎樣出現的,結論與梳理材料的主題是什么關系?在呈現出來的訪談資料上,希望看出你的“編碼”和分析的痕跡,這樣方便理解和閱讀。

    學生回應

    首先非常感謝鄭老師對拙文的細致點評,讓我感受到了鄭老師對初入門者的鼓勵,增強了我日后從事質性研究工作的信心。從鄭老師的點評中可以看出,由于我在文章中沒有交代如何進行編碼和分析,僅將最后的結果呈現出來,給讀者的理解和閱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此,我想簡要敘述寫作的背景和思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

    最初選題的時候,我是想了解目前學校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全日制專業(yè)碩士是如何培養(yǎng)的,在整理訪談資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他們經常使用一些消極的心理詞匯,因此,我使用“群體消極情感”來概括這些消極的心理詞匯,并將其作為本文的本土概念進行分析。我希望通過分析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的群體消極情感的表現及成因,揭露出目前學校培養(yǎng)方式上存在的問題。但是由于我將重點過多地放在群體消極情感的分析上,對學校培養(yǎng)方式的分析顯得薄弱,不容易讓讀者抓住重點。因此,在今后的學習中,我要進一步學習如何更好地圍繞研究問題將資料呈現在讀者面前。

    鄭老師在文中“點”提到了很多值得進一步分析的地方,如導致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產生群體消極情感的“外部評價”具體包括哪些方面,全日制專業(yè)碩士為什么會產生既不愿趨同又不愿區(qū)分的矛盾心理等,如果能夠進一步地挖掘相關信息,也許文章會更有深度和內涵。

    點評專家鄭新蓉簡介

    鄭新蓉: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婦女研究會副秘書長,全國婦女研究會婦女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市第十二、十三屆、十四屆人大代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系,福布萊特高訪學者(2004—2005)。主要從事教育學、馬列教育思想研究、教育法學、基礎教育改革、農村教育、教師支持體系、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社會學、性別研究以及婦女教育的教學和研究。

    【注釋】

    [1]涂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研究所,學前教育學專業(yè)2012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幼兒園教育質量評價、學前教育基本理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